博客
关于我
强烈建议你试试无所不能的chatGPT,快点击我
Empathy
阅读量:6474 次
发布时间:2019-06-23

本文共 4972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16 分钟。

hot3.png

1 简介

同理心,就是进入并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并将这种了解传达给他人的一种技术与能力。又叫做换位思考、神入、移情、共情,即透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来认识他人。与英文对应词汇Empathy不同的是,Empathy包括身体感觉,并不单纯指思维,其中英文语词源于希腊语词?μπ?θεια (empatheia)。
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把自己放在既定已发生的事件上,想像自己因为什么心理以致有这种行为,从而触发这个事件。因为自己已经接纳了这种心理,所以也就接纳了别人这种心理,以致谅解这行为和事件的发生。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出一辙。就算是自己的看法与人不同时,不认同—也不能判定对方的一定是错;尝试反复地思考,认真从其他角度去看,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便会发现自己原本的定夺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事情发生在 "我" 身上(主观)跟发生在 "你" / "他" / "她" / "它" 身上(客观),分别可非常大。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总有他的原委。
同理心,是情商(EQ)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情商理论认为,情商有五个方面,分别是:自我情绪认知,自我情绪控制、自我激励、同理心、人际关系处理。同理心,重要的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问题,将心比心,这样你就知道对方为什么会那么想,从而更能理解对方的做法,减少误会和冲突。(朗识测评)。
有时候可能衡量过对 人/事 的影响,尽量 接受/谅解 别人的处事方式、作风和行动之后,调节一下自我的反应,便是 "同理" 的表现。就算因此而改变原本的做法或甚打消初衷, 并不代表被同化,而是体谅和尊重。
同理心应该要出自非主观以及外界客观的因素。

2 原则

1.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3.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变自己。
5.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3 等级

A-1: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

A-0: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人沟通比较真诚,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学会倾听,工作中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
A+1: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A+2: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工作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投其所好,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以对方适应的形式沟通。

4 培养方法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1.先收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收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2.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3.收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4.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因此,收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是同理心发生的四个过程。

5 指导实践

将心比心:能够将当事人换成自己,设身处地去感受和体谅他人,并以此作为处理工作中人际关系、解决沟通问题的基础。

感觉敏感度:具备较高的体察自我和他人的情绪、感受的能力,能够通过表情、语气和肢体等非言语信息,准确判断和体认他人的情绪与情感状态。
同理心沟通:听到说者想说,说到听者想听。
同理心处事:以对方有兴趣的方式,做对方认为重要的事情。
  
同理心是个心理学概念。它的基本意思是说,一个人要想真正了解别人,就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也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心理学家发现,无论在人际交往中发现什么问题,只要你坚持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尽量了解并重视他人的想法,就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在发生冲突和误解时,当事人如果能够把自己放在对方的处境中想一想,也许就可以了解到对方的立场和初衷,进而求同存异、消除误会。其实同理心并不是什么新的想法,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同理心所说的,要做到“推己及有”:一方面自己不喜欢或不愿意接受的东西千万不要强加给别人;另一方面,应该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好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待遇,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事物和待遇。西方文化同样也有强调和推崇同理心的传统,基督教中的“黄金法则”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对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其实这就是同理心原则的体现。
现实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把同理心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道德标准,而没有从个人发展与成功的角度去阐述同理心的重要性。事实上,同理心既是人际交往的基础,也是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基石。社会学家发现,同理心是人的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社会化则是一个人发展与成功的前提。
人与人之间冲突的来源,通常起源于对彼此的误解,或是一方态度咄咄逼人,或是一方拉不下脸来,或是情绪过于激动,或是过于固执己见……其实这都是可以避免的,同理心的作用也就在于此。简单来说,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的时间、地点、事件,而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体谅他人。人与人的关系没有公式可言,只能以关心为出发点,为双方都留下空间,设想他们所想要、所需求的东西,他们能做的事,及他们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只是关心仍是不够的!还需要爱,需要对于别人的处境感同身受。有了同理心,我们将不会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便也大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赞赏、鼓励、谅解、扶持。这样一来,人与人的相处便变得愉快、和谐。
同理心对于个人的发展极为重要。它体现在一个人一旦具备了同理心,就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而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注意这里所谈的“信任”不是指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刻意设防或掩盖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同理心就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没有信任也就没有顺利的人际交往,也就不可能在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社会中取得成功。
有人可能会问:“在人际交往中,信任真的那么重要吗?”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在生活中,当你无意中冲撞别人时,如果对方非常信任你,在多数情况下对方会不会一笑了之?如果你们没有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一次小小的冲突就有可能造成很大的麻烦。所以英国作家麦克唐纳说:“信任是比爱更好的赞美。”
信任关系来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体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你对别人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重或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越真诚和信任。如此继续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人与人的交往就非常顺利了。
所以,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同理心并不要你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希望你在处理问题或做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
拥有同理心,亲密关系才得以建立,反之,传送与接收同理心的神经线路会短路。直到某天,当一个人发现世界是不断地亏待自己,对自己的感觉不闻不问时,他(她)将不再努力与尝试跟其他人建立关系,并让自己同理的情绪关机。可想而知,其后果将是他(她)开始去伤害别人,以生气或暴力做为情绪的出口。不曾接受过同理之人,其脑部也对同理心毫无记忆可言,更惶让其他人能有同理的经验。
因此当我们要对他人表达同理心,必须以「理解」为核心,拒绝「同情」。并且要抛开对他人的成见与判断,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拒绝速成的答案。阿瑟透过书中他与当事人的会谈,一而再、再而三地示范同理心的精髓,以及同理心所释放出来的疗愈能力。

6 七步法

阿瑟为表达同理心提出七个步骤:

(1)问开放式的问句

(2)放慢脚步

(3)避免太快下判断

(4)注意你的身体反应

(5)了解过去

(6)让故事说出来

(7)设定界限

这七个步骤,看似简单,却有其不容易之处。当朋友遇上困难,带来自己陷入外遇的困境习题,人们都会很快地说赶快抛开外遇这不正常畸恋,免得伤人伤己。「不正常」已经是为朋友贴上标签与判断,很难让同理心有运作的机会,因此面对这样的朋友,不妨静听对方娓娓道来故事的源头。

「问开放式的问句」意欲让对话可以持续,不让谈话只停留在0与1、黑与白、对与错的二元选项。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 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一个暂时的空间,不被批判,只有接纳。因此,面对前述的例子,我们可以试着询问朋友:「这段感情,想必对你(你)很重要,不妨说出来你 (你)们俩是如何认识的?」

朋友带来问题求助于自己,虽然期待建议,但更希望得到温暖的拥抱。因此,面对朋友外遇难解的习题,建议虽然可以给,但却需要留待最后当所有的故事都摊在阳光下,这时给的中肯建议才有可能被朋友听进去。

「放慢脚步」意味着给朋友时间整理思绪,同时也是让自己能更准确地理解对方,也让同理心可以安抚对方。

进入到同理心第三步骤「别太快下判断」时,对于朋友的外遇,我们心里会怎样想:「原来他(她)也是这种人,真是可 悲!」还是我们认为朋友:「可惜他(她)一表人才(美如天仙),竟也逃不过外遇的陷阱。」那我们就会坠入批评与判断的深渊,同理心的力量也就无法展现。除 非,我们伴随着朋友一探其心灵深处,接纳他(她)光明与阴暗的那一面。

当表达同理心时,最忌讳身体的行为出卖我们的语言。曾经遇过当事人与精神科医师会谈时,他发现医师在打瞌睡,感觉自 己所述说的人生故事让医师觉得无聊。因此,当事人的信心备受打击,就再也不去看这位医师了。对朋友表达同理心时,一个不经意的手势与表情都可能让对方感觉 自己被轻蔑因而失去信任感。「留意个人身体反应」,使心口如一将同理心的力量发挥到极致。

自己,脱离不了过去的背景。「了解过去」是希望对人有统整性的理解,面对朋友的外遇,可能自己的父母有任一方也曾有 过类似的经验。或者是因过往欠缺爱的关怀,而朋友今次从外遇的对象中找到温暖的所在,以至于陷入三角关系中。理解过往与现今的关联,将更可以为朋友找寻到 问题的解药。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当「故事说出来」时,我们对一个人的理解将从表面的五官进入到内在的心情世界。

同理心的最后步骤是「设定界限」。在我脑海中依然记得一个很精采的故事是,两个迎面而来的人,踏上了同一座桥,对面 的来者手里拿着一根绳子,当两人交会时,来者将绳子的一端交给了另一个人,随即跳下桥,对桥上之人说:「我是你的责任,你要将绳子抓牢!」桥上之人对此突 兀之举深感错愕,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半晌,桥上之人对桥下之人说:「这是你的选择,我将绳子系在桥柱上,你自己爬上来吧!」面对朋友外遇的问 题,终究得他(她)自己面对此一困境,免得到时不仅朋友受苦,连陪伴者也一起陷入泥淖中。

转载于:https://my.oschina.net/u/1024767/blog/417418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打印图片
查看>>
SHOW CREATE DATABASE Syntax
查看>>
rsync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查看>>
MySQL日期 专题
查看>>
C#中禁止程序多开
查看>>
分布式缓存Redis使用以及原理
查看>>
Activity竟然有两个onCreate方法,可别用错了
查看>>
Linux经常使用命令(十六) - whereis
查看>>
插件编译 版本问题
查看>>
android中TextView的阴影设置
查看>>
core dump相关
查看>>
Linux五种IO模型
查看>>
Bootstrap技术: 模式对话框的使用
查看>>
小知识,用myeclipes找jar
查看>>
in-list expansion
查看>>
设计原则(四):接口隔离原则
查看>>
基于react的滑动图片验证码组件
查看>>
iOS快速清除全部的消息推送
查看>>
java单例模式深度解析
查看>>
【学习笔记】阿里云Centos7.4下配置Nginx
查看>>